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和科技法专家论坛暨博士生论坛(2019)成功举办
来源: 时间:2019-07-01 02:05:00 围观:
一、会议盛况
2019年6月22日至23日,“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和科技法专家论坛暨博士生论坛(2019)”在北京大学法学院凯原楼成功举办。本论坛由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北京大学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支持,由北京大学法学院、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和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主办,并得到了郑成思教授知识产权研究基金与安杰律师事务所的大力支持。
本届论坛邀请了美国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於兴中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孔中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冯震宇教授、香港大学法律学院李亚虹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科院大学李顺德教授、北京务实知识产权中心主任程永顺法官、中国政法大学韦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郭禾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孙国瑞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崔国斌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吴伟光教授、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杜颖教授、安杰律师事务所何菁律师、北京大学法学院王成教授和江溯教授等作为评审专家与点评专家,并邀请了郑成思教授夫人杜丽英老师为获奖博士生同学颁奖。
本届论坛吸引了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厦门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南政法大学、湘潭大学、中共中央党校、香港大学、澳门大学、荷兰蒂尔堡大学等海内外十几所高校的博士生投稿并参会。多所高校的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同学、研究生同学和本科生同学以及知识产权业界人士到会参与讨论。论坛学术氛围浓厚,讨论热烈,堪称知识产权法与科技法的学术盛宴。
论坛首先由北京大学科技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法学院刘银良教授主持开幕并介绍本论坛和参会专家。在北大研究生院和法学院支持下,本博士生论坛至今已是第七届。前三届主要集中在知识产权法领域,从2016年开始包括今年的四届,论坛的领域扩展为知识产权法和科技法领域,希望鼓励博士生同学扩展研究领域,除知识产权法研究外,也关注科技、法律与社会领域的广泛议题。
北京大学法学院副院长车浩教授对各位嘉宾、老师、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并介绍了北京大学法学院的历史发展以及知识产权学院、科技法研究中心的渊源与发展。车浩教授指出,北京大学长期以来一直高度重视知识产权法方面的研究,重视法律与科技交叉与融合,本知识产权和科技法专家论坛暨博士生论坛旨在凝聚全国知识产权法和科技法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力量,推动知识产权法和科技法领域的理论探索和研究生教育,鼓励学术创新,对于推动学术的薪火相传具有重大意义。
车浩副院长致欢迎词
二、专家论坛
本次专家论坛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由康奈尔大学法学院於兴中教授就“数据权的基本问题”发表主旨演讲。於兴中教授从数据权的缘起、概念以及属性三个维度对大数据权的基本法律问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针对其演讲,香港大学法学院李亚虹教授和多位教授发表了独到的与谈见解。讲演和评议激起大家对该问题的浓厚兴趣。
於兴中教授演讲
李亚虹教授发言
第二部分是圆桌论坛,由各位专家就以下多个议题展开自由讨论1)在新技术时代,法律与法学研究如何应对?(2)国际科技伦理秩序如何构建?(3)国际科技法律秩序如何构建?(4)全球化时代国际贸易中的知识产权与技术转移:研发、产业、贸易的冲突与解决路径应该是什么?各位专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多视角与多样化的见解为大家提供了思考问题的新角度,开阔了大家的思维。
与会专家圆桌讨论
何菁律师发言
三、博士生论坛
本届博士生论坛根据知识产权法与科技法的具体领域共分四节,分别围绕(1)大数据与人工智能;(2)专利法理论与应用;(3)著作权法理论与应用;(4)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与应用进行了研讨。在每节,各博士生对自己的参赛论文进行讲述,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由各位专家对论文内容、学术规范与写作进行点评与讨论,充分体现出学术交流之风。
第一节关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前沿问题,由台湾政治大学冯震宇教授主持。博士生石丹、詹馥静、魏远山、翁翊瑀分别报告了大数据、人工智能、开源软件这三个领域的相关法律问题。在评议和讨论环节中,於兴中教授对这次的报告做出了整体评价并针对每位博士生的报告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王成教授主要针对大数据这一论题予以回应,并对有关论文进行了评议。江溯教授针对人工智能可能产生的刑事责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亚虹教授也对各位博士生的论文做出了精彩点评。
王成教授点评
江溯教授点评
在讨论环节,中央民族大学熊文聪教授、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孔中教授、台湾政治大学冯震宇教授、北京大学刘银良教授就科技与法律这一论题展开讨论,具有很强的启发性。熊文聪教授认为,在分析科技所带来的法律问题时,学者应综合运用法教育学、法经济学、法社会学等多种方法,运用更多的工具和方法,秉持更加开放的态度,建立更为多元的平台,以有利于分析与解决问题。冯震宇教授认为,不管未来技术如何发展,只要有问题存在,那就应当有人进行研究。刘孔中教授认为,分析相关问题时,一定要紧贴现实,保持中国特色。
冯震宇教授发言
第二节“专利法理论与应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中科院大学李顺德教授主持,博士生刁舜、李春晖、张扬欢分别针对物权添附理论在职务发明中的应用、专利恶意诉讼、专利开放许可问题展开论述。在评议部分,程永顺法官指出,这三篇文章紧贴热点、观点明确、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同时也针对不同的文章提出了指导意见。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郭禾教授针对法学研究方法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并分析了物权添附理论应用于职务发明的可行性。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崔国斌教授对三篇文章的逻辑架构、理论应用等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并强调了民法和知识产权法之间的联系与差异。
程永顺法官点评
郭禾教授点评
崔国斌教授点评
第三节关注“著作权法理论与应用”,由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刘孔中教授主持。博士生刘桢、邓朝霞、孙正樑、谢嘉图、郑淑凤、李京泽分别就区块链技术的版权保护、虚构角色的商品化权、人工智能、网络洗稿、音乐著作权许可、开源许可等法律问题进行了报告。在专家评议环节,韦之教授就文章的措辞、逻辑以及概念界定等对文章提供了修改意见。吴伟光教授就版权确权制度等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冯震宇教授、李顺德教授、孙国瑞教授同样对每篇文章作了点评,强调要注意科技与法律之间的关系,文章的撰写一定要注意逻辑。
在问题与讨论环节,刘银良教授、孙国瑞教授、李顺德教授、韦之教授以及博士生等参会观众对人工智能的著作权问题、法律与政策的关系问题、网络洗稿问题等进行了交流与讨论,现场学术氛围十分浓厚。
韦之教授点评
李顺德教授发言
吴伟光教授点评
第四节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孙国瑞教授主持,四个报告讨论了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理论与应用。博士生毕文轩、季冬梅、刘建臣、吴佩乘分别就互联网不正当竞争行为、商业秘密保护、商业数据保护这三个话题从不同的角度对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进行了探讨。李顺德教授、冯震宇教授、杜颖教授对四位博士生的发言作了非常细致的点评。李顺德教授强调学者在研究相关议题时,一定要从历史发展和国际公约等角度把握知识产权、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确保文章的逻辑前提以及研究内容是否正确。在问题讨论环节,刘银良教授与李顺德教授就反不正当竞争法与商业秘密的条款进行了交流。
孙国瑞教授点评
杜颖教授点评
四、博士生论坛总结与颁奖
首先,刘孔中教授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与评论。他指出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和科技法专家论坛暨博士生论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流平台,科技的发展不断带来新的法律问题和新的法学教育方式,“科技法”是对科技与法律这一议题非常好的归纳。刘教授也提出法学学者对科技的掌握需要恰如其实,鼓励大家阅读相关书籍,同时提醒年轻博士生特别关注竞争法研究。
刘孔中教授总结本次论坛
刘银良教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征文情况并宣布了本年度论文评审结果。本年度共收到28篇博士生论文投稿,研究领域涵盖了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专利法、著作权法、商标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个学科领域。经过初评,共有25篇论文进入双向匿名的专家评审阶段,各博士生论文作者亦应邀参加本次论坛。十四位论文评审专家分别来自知识产权法学、科技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多个法学领域,学科背景多样。每篇参赛的博士生论文都经过两位专家独立评价,以其所得平均分数进行排名,评审过程保证客观与公平。最后上海交通大学詹馥静同学获得一等奖,北京大学石丹、李春晖和香港大学的黄炜杰同学分别获得二等奖,湘潭大学魏远山、西安交通大学刘祯、西南政法大学孙正樑、北京大学郑淑凤、北京师范大学刁舜、北京大学江海洋、中共中央党校卓力雄、西南政法大学谢嘉图、北京大学季冬梅、西安交通大学徐济宽、香港大学邓朝霞同学分别获得三等奖。
李顺德教授回忆了郑成思教授在我国知识产权法领域的杰出研究成就,勉励博士生同学踏踏实实从事研究。郑成思教授夫人杜丽英老师也勉励博士生同学在知识产权法领域取得丰硕成绩,也希望大家注意劳逸结合,积极锻炼身体。杜丽英老师暨全体评审专家向获奖博士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并对获奖者表示衷心祝贺。
杜丽英教授与评审专家颁奖
本论坛衷心感谢积极参与本年度专家论坛暨博士生论坛的各位专家、博士生同学及参会嘉宾的支持,感谢积极参与本论坛的组织与主办工作的会务人员,包括博士生和硕士生同学季冬梅、郑淑凤、白智妍、贾冉、杜清流、姚建伟、黄良贵、熊诗敏。
与会专家与博士生合照
附:北京大学知识产权与科技法博士生论坛获奖博士生名单(2016-2019)
2016年
一等奖:刘庆(武汉大学)
二等奖:戴哲(华东政法大学)、Kelli L. Larson(Hanken School of Economics, Finland)、刘禹(厦门大学)
三等奖:陈建华(湘潭大学)、陈泽宇(北京大学)、黄细江(西南政法大学)、阮开欣(华东政法大学)、韩旭至(武汉大学)、戴艺晗(澳门大学)
2017年
一等奖:孙瑜晨(中国人民大学)
二等奖:李思羽(北京大学)、袁波(上海交通大学)、戴哲(华东政法大学/法国埃克斯-马赛大学)
三等奖:刘晓(中国人民大学)、凌宗亮(华东政法大学)、韩旭至(武汉大学)、刘庆辉(北京师范大学)、王玉凯(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季冬梅(北京大学)、张哲飞(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年
一等奖:徐美玲(北京大学)
二等奖:季冬梅(北京大学)、张浩然(中国人民大学)、鲁甜(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三等奖:刘桢(西安交通大学)、谢嘉图(西南政法大学)、戴秋燕(武汉大学)、阮开欣(华东政法大学)、朱艺浩(北京大学)、卢忆(美国圣路易华盛顿大学)、陈俊华(武汉大学)
2019年
一等奖:詹馥静(上海交通大学)
二等奖:石丹(北京大学)、李春晖(北京大学)、黄炜杰(香港大学)
三等奖:魏远山(湘潭大学)、刘桢(西安交通大学)、江海洋(北京大学)、卓力雄(中共中央党校)、孙正樑(西南政法大学)、郑淑凤(北京大学)、刁舜(北京师范大学)、谢嘉图(西南政法大学)、季冬梅(北京大学)、徐济宽(西安交通大学)、邓朝霞(香港大学)